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加快推动绿色发展,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领更多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推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突破提升。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坚持工业绿色发展,力推工业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协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工业绿色制造升级。2022年认定8家市级绿色工厂,3家企业获省级绿色工厂称号,推荐5家企业申报国家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富林环保被认定为国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示范企业。
坚持源头替代、过程削减、末端治理,引导企业实施生产方式、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绿色化改造。2022年,实施重点用能工业企业节能改造项目42个,总投资47674.6万元,节约用能33514吨标煤,两个项目获得省奖补资金264万元。对8家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服务,提出节能改造措施建议20多条,预计节约2多万吨标准煤。通过专家上门诊断,挖掘企业节能潜力,帮助企业持续提升工业能效水平。据初步统计,2022年我市生产各类节能环保产品的企业100多家,年销售收入70亿元以上。
推动“五群十链”产业加快发展。优化“十链”产业布局,调整群链长分工,完善推进工作服务专班,动态调整“五群十链”入库企业名单。统筹调度推进“八个一”工作任务,督促各牵头部门深入调研产业链现状,成立行业协会,建立智库,制定发展规划,夯实产业发展基础。1—11月,“五群”和“十链”产业产值分别占规上工业产值的59.2%和61.3%,其中,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产业链分别增长47.5%、66.3%、18.5%。
开展亩均效益首评,580家企业参评,从企业税收收入、营业收入、综合能源消费量、用工人数和占地面积等数据,评出优先发展类企业116家;鼓励提升类企业263家,全市亩均税收10.81万元/亩,亩均营业收入184.97万元/亩。今年以来,新增入库规上企业76家,其中新建48家、小升规28家,规上企业总数达665家,
推动“专精特新”梯次培育。建立全市重点“专精特新”企业库。规范市级“专精特新”培育工作申报流程,认定35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家市优质小微企业,复评通过13家市优质小微企业。推荐申报安徽省创新型中小企业52家、安徽省“专精特新”企业14家;4家企业在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挂牌;4家企业被认定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安徽力幕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上榜第四批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2户,省“专精特新”企业109户,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9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户,梯次培育成效显着。
推动智能制造纵深发展。通过引进智能设备,优化生产工艺,推动企业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立智能车间培育项目库,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项目239个,推荐申报生产线技改、机器人购置等制造强省项目49项,获支持资金2510.9万元。获省认定智能工厂2家、数字化车间5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6项。
累计建设5G基站2457个,华孚时尚集成创新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煤矿产业综合管控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省经信厅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获省经信厅项目资金支持240万元。安徽矿机的“矿机5G+AI+私有云 助力煤机工业装备升级”项目入选2022年第五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解决方案专题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同时获得2022年安徽省“5G+工业互联网”十大创新应用。全市累计推动551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